找到相关内容387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问:平时不信佛不敬佛,临终幸遇善知识助念开示,能往生吗?

    平时不信佛,亦不敬佛,临终幸遇善知识(梵语kalyana)助念开示,这须要看临终者的神识,是否心境转为正念!若能转为正念,往生必成,若依旧固执不化,往生则成问题,因为佛法启示我们,临终者在命终之际,若能一念正信,当下善根现前,念佛之心,一念乃至十念,必蒙佛慈悲接引往生。 观无量寿经云:“或有众生,作不善业,五逆十恶(梵语dasakusala-karma-pathani),具诸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41578133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修行者如何面对死亡?

    菩萨圣僧们因断无明烦恼而净化生死,是故无生死无轮回,若来人间只是示现度众生,游戏人间一般而已! 修行者面对死亡应有的心态与认识,引用经典大意叙述四点供给同参大德: 一、无修行的凡夫心境:对死亡...现世所作为的善恶业力,即可肯定来世的那一道了。 为善即得三善道,为恶即堕三恶道,这岂不是甚为公平而平等吗?对死亡还有何等恐惧之有呢? 三、现世修行证得果位者对死亡的心境:修行证果者,其生死自在,无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6/16503883246.html
  • 李炳南答:唯识宗是怎样修持,临终后如何归宿,是否亦生极乐世界?

    唯识修持,只是作观,说来极其复杂。首先明五法三自性之理,其三自性为“遍计所执”,“依他起”,“圆成实”,此三性之如何意义,于此不能细讲,不过介绍其名,说其次第而已。行者即以此三性作观,由浅入深,共有五重,一曰遣虚存实,此乃虚实相对之观法;二曰舍滥留纯,此乃心境相对之观法;三曰摄末归本,此乃体用相对之观法;四曰隐劣显胜,...

    李炳南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07011685725.html
  • 拈花微笑心清明

    场了。人生也如此。一个人如不常清扫自己的心境,久了,财、色、利、赌、贪、懒等等,就会在心灵中在思想上积重难除,也就无从有一个宁静宽舒的心境了。清扫心境,是认识自己、改正错误、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。就如同一股清泉,将思想里的浅薄、浮躁、消沉、自满等污垢涤荡干净,重奏清新、激扬的旋律,让生命重放异彩,生机勃勃。孔子的学生曾说“吾曰三省吾身”,一天3次清洗自己的心境,所以他很少犯错误,成了一位学识渊博、...

    乐后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1252638.html
  • 禅诗意境

    山水诗王国。  如皎然的《闻钟》:  古寺寒山上,远钟所好风。声馀月树动,  响尽霜天空。永夜一禅子,泠然心境中。  古刹钟声在万簌俱寂的月夜之中飘扬回旋,余音凫凫,消散在布满秋霜的夜空里。这钟声融进了禅僧宁静空明的心境之中,钟声月色,灵境禅心,浑然一体。  在僧诗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是月和云。一方面与他们清幽静谧的环境有关,另一方面和他们空寂澄明、自由闲散的心境分不开。正如姚合所说:“看月空门里,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5264137.html
  • 經濟學始於佛法式微處

    和困惑。或者,換一種說法,就是在心境上能「歸零」﹔因為眼前的人事物只是過眼雲煙,而且美醜善惡是非對錯,都是相對的、是人所賦予的。因此,人可以掙脫這些表相的羈絆,有意識的讓自己的心境波紋不興、心如止水。...家徒四壁。因為心境上如同跌落萬丈深淵,心情已如死灰﹔再回頭看身邊的小是小非、小利小害,自然可以淡然視之處之。曾經滄海難為水、登泰山而小天下,都是描述類似的心境變化。很多經歷重大變故的人,看破紅塵、遁入空門...

    熊秉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40340324.html
  • 经济学始于佛法式微处

    和困惑。或者,换一种说法,就是在心境上能“归零”;因为眼前的人事物只是过眼云烟,而且美丑善恶是非对错,都是相对的、是人所赋予的。因此,人可以挣脱这些表相的羁绊,有意识的让自己的心境波纹不兴、心如止水。...家徒四壁。因为心境上如同跌落万丈深渊,心情已如死灰;再回头看身边的小是小非、小利小害,自然可以淡然视之处之。曾经沧海难为水、登泰山而小天下,都是描述类似的心境变化。很多经历重大变故的人,看破红尘、遁入空门...

    熊秉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53740444.html
  • 试论日本私小说对苏曼殊的影响

    小说一方面叙述作者的生活经历,一方面又披沥其间的心境,既写实又抒情,所以私小说又称"心境小说"。对此,久米正雄在《文艺讲座》中这样说:(注:(日)吉田精一:《现代日本文学史》,第100页。)  所谓"心境小说",事实上是我暂时这样给它定的名称。(中略)作者描写对象时,与其把对象如实地浮现出来,不,即使如实地浮现出来也没关系,但同时更主要的,却是要把自己那种说得简单一些是"心情",说得啰嗦一些就是观察...

    石在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92458453.html
  • 无染的爱: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

    大智若愚的人。   把气愤的心境转换为柔和,把柔和的心境再转换为爱,如此,这个世间将愈益完美。   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,而是一分虔诚的爱心。   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过于“人有眷属,唯我独无”。...

    证严法师

    |证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1/1113282608.html
  • 中道实相观

    心性,实实在在的心境。若起善念是光明相,起恶念是黑暗相,在无聊的时候,是痴呆相,落入无记的夹缝中,是无明业相。以上都是梦境,善念是美梦,恶念是恶梦,其于皆是糊涂梦。实相不是作梦的境界,是智者心性的现量。... 此种实相心境,即戒、即定、即慧,是一如的,能延持不断,动静闲忙、明暗顺逆等外境来时,皆不昧此心,即成无功用行,等到定慧功深,因缘成熟时豁破无明,即证真如法身,无明分分破,法身分分现,至无明漏尽,究竟...

    中台世界

    |止观|中道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2/2122366796.html